集卡司机带着家属传温情,这个端午“司机之家”里“粽”情浓浓
集卡司机带着家属传温情,这个端午“司机之家”里“粽”情浓浓
集卡司机带着家属传温情,这个端午“司机之家”里“粽”情浓浓潮新闻(xīnwén) 见习记者 杨千莹 记者 陈久忍
6月1日,国家标准《法庭(fǎtíng)科学(kēxué)伪造人像来源检验》(GB/T 45432-2025)正式(zhèngshì)施行。台州市公安局黄岩分局民警翁燕敏与各大院校专家一道,参与了这项国家标准的起草。他(tā)也是其中唯一一名基层公安民警。
入职9年,这位文科出身的年轻(niánqīng)警官,靠着自学视图技术和算法,从一名警界新人成长为公安系统内赫赫有名的人像比对专家。他参与侦破全国重特大(zhòngtèdà)命案积案50余起,协助抓获各类犯罪嫌疑人1500余名,荣获“全国优秀共青团员”“全国优秀人民警察(rénmínjǐngchá)”等称号(chēnghào)。
不仅如此,翁燕敏还牵头研发(yánfā)了多个平台和模型,并获国家发明专利,帮助更多民警拥有“慧眼”,迅速锁定嫌疑人。而今(érjīn),利用(lìyòng)先进技术进行高效破案,已成为翁燕敏和同事们的日常。
在台州市公安局黄岩分局的一间工作室内,翁燕敏(wēngyànmǐn)将一张高度模糊的监控截图上传至(zhì)人工智能平台。分析、匹配、比对……根据系统提供的结果,很快,翁燕敏便锁定了(le)一起便利店盗窃案的嫌疑人。
翁燕敏皮肤白皙,面容清秀,一双眼睛分外清澈。非计算机专业(jìsuànjīzhuānyè)出身(chūshēn)的他,如何从零起步,成长为一名技术专家?
2016年,22岁的翁燕敏接到了从浙江警察(jǐngchá)学院刑侦技术专业毕业后的第一件案子。他手握嫌疑人的清晰图像,通过人工比对(duì)耗时一周才结案。这让他敏锐意识到:“要是能像识别指纹一样(yīyàng)进行人像比对,是不是能更快破案(pòàn)?”
然而,想法的落地远比想象(xiǎngxiàng)得更为艰难。2017年,人工智能浪潮初起,多数人仍在观望(guānwàng)。
“当时省厅推出了一个人工智能相关平台,但由于人像(rénxiàng)比对模糊性(móhúxìng)大、效率不高,我们都对此存疑,只有翁燕敏笃定地(dì)抓住了机会。”翁燕敏的同事、民警王骥说。
没人做,就自己学。他迅速搜集了大量硕博论文和专业书籍,但起初被大量的(de)专业名词和计算公式绕得晕头转向。“看不懂的地方,只能用笨办法(bènbànfǎ)一个个搜,实在不懂的公式就跳过。”一段时间下来(xiàlái),翁燕敏读过的论文,叠起来足有半人(bànrén)高。就这样,翁燕敏在工作之(zhī)余一个字一个字地啃下这些“大部头”,逐步掌握了深度学习的基础算法。
传统人像比对(duì)繁杂且工作量极大(jídà),翁燕敏利用省公安厅发布的人工智能相关平台,并结合(jiéhé)自己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分类比对技法,实现快速缩小案件(ànjiàn)排查范围,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。短短两个月,他就破获百余起案件。
新技术的运用(yùnyòng),还帮助翁燕敏成功抓获了一个长期盘踞在黄岩老城区的5人作案团伙。此前,他们靠变装、绕道躲避追捕长达(zhǎngdá)3年,而翁燕敏仅根据一张监控拍下的模糊照片,就辨认出了他们的真实(zhēnshí)身份。
翁燕敏在工作室(gōngzuòshì)比对人像。 受访者供图
“翁燕敏爱钻研,点子多,而且执行力特别强。”在台州市公安局黄岩分局领导眼中,这才是(shì)他能成功(chénggōng)的关键。
基层警务应用的成功,迅速引起上级公安部门的关注。2018年,翁燕敏作为公安部最年轻的专家组成员,参加全国命案积案攻坚会战,134天内参与研判(yánpàn)在逃人员30余名。同时,他牵头研发了4个(gè)视图技术平台和模型,总结(zǒngjié)了35种技战法,并(bìng)发表了32篇文章,成为当之无愧(dāngzhīwúkuì)的人像比对专家。
让更(gèng)多人拥有“慧眼”
随着成功案例日增(rìzēng),翁燕敏不再满足(mǎnzú)于“单打独斗”。“能不能把我掌握的技术转化成工具模型,让大家都能拥有一双‘慧眼’?”
于是,他开始寻找志同道合者。2017年,全国首个人(gèrén)像(xiàng)比对专业工作室在黄岩分局成立,5年后升级为“浙江省公安大脑(dànǎo)视图创新工作室”,从应用、运营和研发层面体系化地为破案提供专业技术支持(jìshùzhīchí)。
工作室平均一周能解决15起疑难案件。记者看到,工作室墙边的(de)(de)书架上,摆满(bǎimǎn)了工作室成员发表的论文集。《人像(rénxiàng)识别技术与警务应用》《刑事科学技术智能化建设应用研究》……翁燕敏从琳琅满目的书籍中取下一本,为我们讲解团队成员的研究成果。
2020年,翁燕敏与(yǔ)团队历时一年多研发的一个人工智能模型上线,大大(dàdà)提升了精准识别度,很快获评国家(guójiā)发明专利,并在全省公安系统推广应用。
“通过这一模型,目标对象能(néng)从之前的上百个(bǎigè)缩小至三五个,大大提升了筛查比对效率。”翁燕敏说,
针对单一人像识别的局限性,2023年,翁燕敏带领团队开发(kāifā)出集成式的视频AI+平台,供全市公安系统使用,将单一人像识别进一步迭代升级,进一步提高了识别准确率。翁燕敏说,通过平台赋能(fùnéng),让(ràng)每位民警都拥有“慧眼”,是(shì)他的毕生追求。
从黄岩到台州再到全省,翁燕敏还将这双“眼”放至(fàngzhì)全国。他牵头成立了全国最大(zuìdà)的视觉图像协作组织——“超级识别者协作联盟”。这个全国6600多名警务视图专家参与(cānyù)的交流平台,至今已协助侦破案件2万余起,平均一天就(jiù)破掉10起案子。
“燕敏有(yǒu)一副(yīfù)热心肠,而且非常认真负责。”联盟成员、台州市路桥区公安分局民警陈琪说,面对(miànduì)来自全国各地的求助消息,翁燕敏无论多忙,都会逐一回复,热情提供帮助,几年来都是如此。
2023年,翁燕敏受邀参与国家标准(guójiābiāozhǔn)《法庭科学伪造人像来源检验》(GB/T 45432-2025)的撰写工作。据介绍(jùjièshào),该(gāi)《标准》主要应对照片伪造等物证检验。《标准》实施后,伪造人像本身(běnshēn)就能作为司法采信证据,从而帮助公安司法部门更有力打击这类(lèi)新型犯罪。
为迷途(mítú)者点亮“灯塔”
主人公骑着破摩托车寻子14年,最终(zuìzhōng)在(zài)警方帮助下,用一张小时候的旧照片找回了被拐的儿子。电影《失孤》的情节让无数观众潸然泪下。这部电影的原型,也在现实(xiànshí)中实现了父子团聚(tuánjù)。这背后,翁燕敏团队的人像比对技术发挥了关键作用。
利用(lìyòng)人像识别技术助力寻亲,源自一次偶然。
2017年(nián),有(yǒu)一次,翁燕敏到法医科室交接证据(zhèngjù),看到了当地救助站送来的一批流浪人员的照片和DNA样本。民警将DNA信息录入资料库后,却没有一例能匹配上。
“两张照片跨度几十年,面貌(miànmào)变化太大。”看着这样的结果,翁燕敏心里很不是滋味,“这样的比对效率(xiàolǜ)太低,我(wǒ)就想,是不是也用人像识别技术做个升级。”
“眼神、眉毛和耳朵,是最不(bù)容易出现变化的部位。”下班后,翁燕敏便埋头(máitóu)于电脑前,开始把这些照片扫描(sǎomiáo)进平台,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人工检验。缩小范围后,再盯着电脑一张张比对。
连加几天班后,翁燕敏终于为第一名流浪人员张友江找到(zhǎodào)了(le)家。这位眼神空洞的老人是台州临海人,2010年流落于黄岩(huángyán)街头,家人找了7年都没有找到。
“几乎要放弃(fàngqì)了,要不是翁(wēng)警官,我们一家永远也(yě)不可能团聚。”家属领回老人后,握着翁燕敏的手泣不成声。“翁警官很(hěn)体谅人,寻亲过程中一有进展就及时告诉我们,给我们信心和鼓励。”这名家属告诉记者。
那个事件之后,翁燕敏决定发起“灯塔工程(gōngchéng)”寻亲项目,用自己擅长(shàncháng)的技术帮助更多人回家。
找回失散亲人后,家属(jiāshǔ)给翁燕敏(右一)送来锦旗。 受访者供图
“灯塔工程”寻亲项目由台州市公安局黄岩分局与(yǔ)黄岩区民政局共同开展,主要依托人像比对科技,发现、识别和帮扶社会弱势群体。目前(mùqián)已与全省4个地市级、26个县级救助站签订了合作协议,并在浙里办开通了“智慧(zhìhuì)寻亲救助”窗口,让更多的人参与到(dào)救助中来。
8年来,这座“灯塔”已经帮助156名流浪人员、22名被(bèi)拐(guǎi)儿童实现了家庭(jiātíng)团圆。逢年过节,寻得亲属的家人总会发来关怀和祝福,锦旗也在工作室内堆成了小山。
在翁燕敏看来,能够为民办实事,才是技术的最大意义(yìyì)。


潮新闻(xīnwén) 见习记者 杨千莹 记者 陈久忍
6月1日,国家标准《法庭(fǎtíng)科学(kēxué)伪造人像来源检验》(GB/T 45432-2025)正式(zhèngshì)施行。台州市公安局黄岩分局民警翁燕敏与各大院校专家一道,参与了这项国家标准的起草。他(tā)也是其中唯一一名基层公安民警。
入职9年,这位文科出身的年轻(niánqīng)警官,靠着自学视图技术和算法,从一名警界新人成长为公安系统内赫赫有名的人像比对专家。他参与侦破全国重特大(zhòngtèdà)命案积案50余起,协助抓获各类犯罪嫌疑人1500余名,荣获“全国优秀共青团员”“全国优秀人民警察(rénmínjǐngchá)”等称号(chēnghào)。
不仅如此,翁燕敏还牵头研发(yánfā)了多个平台和模型,并获国家发明专利,帮助更多民警拥有“慧眼”,迅速锁定嫌疑人。而今(érjīn),利用(lìyòng)先进技术进行高效破案,已成为翁燕敏和同事们的日常。
在台州市公安局黄岩分局的一间工作室内,翁燕敏(wēngyànmǐn)将一张高度模糊的监控截图上传至(zhì)人工智能平台。分析、匹配、比对……根据系统提供的结果,很快,翁燕敏便锁定了(le)一起便利店盗窃案的嫌疑人。
翁燕敏皮肤白皙,面容清秀,一双眼睛分外清澈。非计算机专业(jìsuànjīzhuānyè)出身(chūshēn)的他,如何从零起步,成长为一名技术专家?
2016年,22岁的翁燕敏接到了从浙江警察(jǐngchá)学院刑侦技术专业毕业后的第一件案子。他手握嫌疑人的清晰图像,通过人工比对(duì)耗时一周才结案。这让他敏锐意识到:“要是能像识别指纹一样(yīyàng)进行人像比对,是不是能更快破案(pòàn)?”
然而,想法的落地远比想象(xiǎngxiàng)得更为艰难。2017年,人工智能浪潮初起,多数人仍在观望(guānwàng)。
“当时省厅推出了一个人工智能相关平台,但由于人像(rénxiàng)比对模糊性(móhúxìng)大、效率不高,我们都对此存疑,只有翁燕敏笃定地(dì)抓住了机会。”翁燕敏的同事、民警王骥说。
没人做,就自己学。他迅速搜集了大量硕博论文和专业书籍,但起初被大量的(de)专业名词和计算公式绕得晕头转向。“看不懂的地方,只能用笨办法(bènbànfǎ)一个个搜,实在不懂的公式就跳过。”一段时间下来(xiàlái),翁燕敏读过的论文,叠起来足有半人(bànrén)高。就这样,翁燕敏在工作之(zhī)余一个字一个字地啃下这些“大部头”,逐步掌握了深度学习的基础算法。
传统人像比对(duì)繁杂且工作量极大(jídà),翁燕敏利用省公安厅发布的人工智能相关平台,并结合(jiéhé)自己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分类比对技法,实现快速缩小案件(ànjiàn)排查范围,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。短短两个月,他就破获百余起案件。
新技术的运用(yùnyòng),还帮助翁燕敏成功抓获了一个长期盘踞在黄岩老城区的5人作案团伙。此前,他们靠变装、绕道躲避追捕长达(zhǎngdá)3年,而翁燕敏仅根据一张监控拍下的模糊照片,就辨认出了他们的真实(zhēnshí)身份。
翁燕敏在工作室(gōngzuòshì)比对人像。 受访者供图
“翁燕敏爱钻研,点子多,而且执行力特别强。”在台州市公安局黄岩分局领导眼中,这才是(shì)他能成功(chénggōng)的关键。
基层警务应用的成功,迅速引起上级公安部门的关注。2018年,翁燕敏作为公安部最年轻的专家组成员,参加全国命案积案攻坚会战,134天内参与研判(yánpàn)在逃人员30余名。同时,他牵头研发了4个(gè)视图技术平台和模型,总结(zǒngjié)了35种技战法,并(bìng)发表了32篇文章,成为当之无愧(dāngzhīwúkuì)的人像比对专家。
让更(gèng)多人拥有“慧眼”
随着成功案例日增(rìzēng),翁燕敏不再满足(mǎnzú)于“单打独斗”。“能不能把我掌握的技术转化成工具模型,让大家都能拥有一双‘慧眼’?”
于是,他开始寻找志同道合者。2017年,全国首个人(gèrén)像(xiàng)比对专业工作室在黄岩分局成立,5年后升级为“浙江省公安大脑(dànǎo)视图创新工作室”,从应用、运营和研发层面体系化地为破案提供专业技术支持(jìshùzhīchí)。
工作室平均一周能解决15起疑难案件。记者看到,工作室墙边的(de)(de)书架上,摆满(bǎimǎn)了工作室成员发表的论文集。《人像(rénxiàng)识别技术与警务应用》《刑事科学技术智能化建设应用研究》……翁燕敏从琳琅满目的书籍中取下一本,为我们讲解团队成员的研究成果。
2020年,翁燕敏与(yǔ)团队历时一年多研发的一个人工智能模型上线,大大(dàdà)提升了精准识别度,很快获评国家(guójiā)发明专利,并在全省公安系统推广应用。
“通过这一模型,目标对象能(néng)从之前的上百个(bǎigè)缩小至三五个,大大提升了筛查比对效率。”翁燕敏说,
针对单一人像识别的局限性,2023年,翁燕敏带领团队开发(kāifā)出集成式的视频AI+平台,供全市公安系统使用,将单一人像识别进一步迭代升级,进一步提高了识别准确率。翁燕敏说,通过平台赋能(fùnéng),让(ràng)每位民警都拥有“慧眼”,是(shì)他的毕生追求。
从黄岩到台州再到全省,翁燕敏还将这双“眼”放至(fàngzhì)全国。他牵头成立了全国最大(zuìdà)的视觉图像协作组织——“超级识别者协作联盟”。这个全国6600多名警务视图专家参与(cānyù)的交流平台,至今已协助侦破案件2万余起,平均一天就(jiù)破掉10起案子。
“燕敏有(yǒu)一副(yīfù)热心肠,而且非常认真负责。”联盟成员、台州市路桥区公安分局民警陈琪说,面对(miànduì)来自全国各地的求助消息,翁燕敏无论多忙,都会逐一回复,热情提供帮助,几年来都是如此。
2023年,翁燕敏受邀参与国家标准(guójiābiāozhǔn)《法庭科学伪造人像来源检验》(GB/T 45432-2025)的撰写工作。据介绍(jùjièshào),该(gāi)《标准》主要应对照片伪造等物证检验。《标准》实施后,伪造人像本身(běnshēn)就能作为司法采信证据,从而帮助公安司法部门更有力打击这类(lèi)新型犯罪。
为迷途(mítú)者点亮“灯塔”
主人公骑着破摩托车寻子14年,最终(zuìzhōng)在(zài)警方帮助下,用一张小时候的旧照片找回了被拐的儿子。电影《失孤》的情节让无数观众潸然泪下。这部电影的原型,也在现实(xiànshí)中实现了父子团聚(tuánjù)。这背后,翁燕敏团队的人像比对技术发挥了关键作用。
利用(lìyòng)人像识别技术助力寻亲,源自一次偶然。
2017年(nián),有(yǒu)一次,翁燕敏到法医科室交接证据(zhèngjù),看到了当地救助站送来的一批流浪人员的照片和DNA样本。民警将DNA信息录入资料库后,却没有一例能匹配上。
“两张照片跨度几十年,面貌(miànmào)变化太大。”看着这样的结果,翁燕敏心里很不是滋味,“这样的比对效率(xiàolǜ)太低,我(wǒ)就想,是不是也用人像识别技术做个升级。”
“眼神、眉毛和耳朵,是最不(bù)容易出现变化的部位。”下班后,翁燕敏便埋头(máitóu)于电脑前,开始把这些照片扫描(sǎomiáo)进平台,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人工检验。缩小范围后,再盯着电脑一张张比对。
连加几天班后,翁燕敏终于为第一名流浪人员张友江找到(zhǎodào)了(le)家。这位眼神空洞的老人是台州临海人,2010年流落于黄岩(huángyán)街头,家人找了7年都没有找到。
“几乎要放弃(fàngqì)了,要不是翁(wēng)警官,我们一家永远也(yě)不可能团聚。”家属领回老人后,握着翁燕敏的手泣不成声。“翁警官很(hěn)体谅人,寻亲过程中一有进展就及时告诉我们,给我们信心和鼓励。”这名家属告诉记者。
那个事件之后,翁燕敏决定发起“灯塔工程(gōngchéng)”寻亲项目,用自己擅长(shàncháng)的技术帮助更多人回家。
找回失散亲人后,家属(jiāshǔ)给翁燕敏(右一)送来锦旗。 受访者供图
“灯塔工程”寻亲项目由台州市公安局黄岩分局与(yǔ)黄岩区民政局共同开展,主要依托人像比对科技,发现、识别和帮扶社会弱势群体。目前(mùqián)已与全省4个地市级、26个县级救助站签订了合作协议,并在浙里办开通了“智慧(zhìhuì)寻亲救助”窗口,让更多的人参与到(dào)救助中来。
8年来,这座“灯塔”已经帮助156名流浪人员、22名被(bèi)拐(guǎi)儿童实现了家庭(jiātíng)团圆。逢年过节,寻得亲属的家人总会发来关怀和祝福,锦旗也在工作室内堆成了小山。
在翁燕敏看来,能够为民办实事,才是技术的最大意义(yìyì)。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